《决战中途岛》:爱国主义碾压自由主义
2019-11-15 17:05:0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

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正在上映的《决战中途岛》。这部由曾经执导《后天》《独立日》和《2012》等经典大片的著名导演罗兰·艾默里奇执导的战争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,虽然它的票房少得可怜,或者说,它的可看性正在于票房不好,因为这部电影改变了以往好莱坞战争片的一些游戏规则,而有些规则其实本来也应该改变。

首先,《决战中途岛》中不再有超人或者牛仔式的典型美国英雄——无论是飞行员迪克·贝斯特,还是情报官埃德温·莱顿,或是切斯特·尼米兹将军,以及机枪手詹姆斯·穆雷等人,他们都不再以个人风格参与战争,而是美国这架大战争机器上不同位置的螺丝钉,只是大螺丝钉和小螺丝钉、长螺丝钉和短螺丝钉的区别。甚至于我们抛开中日间的立场和矛盾来说,其实山本五十六和殉舰的山口多闻其实也可以算是日本方面英雄。

其次,《决战中途岛》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,完整交待了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背景和过程,从日军对珍珠港的偷袭,到美军轰炸东京,再到珊瑚海海战,最后在中途岛海空大战中达到高潮,忙里偷闲中还介绍了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、中国老百姓救助美国飞行员等等边缘事件。这让这部电影不但是故事片,也更像一部战争史书,在拍历史的方面可谓严肃、认真、一丝不苟。

第三,电影并没有将大量的篇幅花在主人公情感的描写上,比如抓住家庭、孩子玩命的渲染。《决战中途岛》其实也有飞行员家人的描写,包括牺牲飞行员家人的痛苦,以及主人公妻子对他的担心,但却只是一种陪衬,而不再属于电影的主线之一。

第四,《决战中途岛》里的日本人,不褒不贬,而更多是从客观的视角来塑造,从战争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来塑造。比如,它客观表现了日本海军在1940年代初对美国和西方的那种战略优势,你看,当山本五十六看英国和美国外交官时,眼里都充满了蔑视;日本军人没有被弄得面目狰狞,由武士道武装起来的日本军人确实有它其精神强大的一面,所以,从这个侧面看,我们也很容易理解,为什么当年日本军队对国民党的军队的攻击有如摧枯拉巧一般。

看完这部电影,我的一个总体感觉是,自由主义的审美和价值观正在被好莱坞放弃掉,这其实是从《血战钢锯领》以来的一条主线,联想到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,也许现在的中国,在美国人眼里,就像当年的日本,他们很怕哪天指不定中国会主动进攻他们,于是他们就对我们搞了一次主动进攻,看来他们是被当年的珍珠港袭击打怕了。

中途岛战争作为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最重要的战役之一,力量处于劣势的美军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、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,阵亡了307人,而力量处于优势的日本却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、1艘巡洋舰、332架飞机,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水兵,此战没有辜负“决战”之名。战争结束后,整个东方战场的战局彻底扭转,日本军事实力一路下滑,所以,这场战役一直备受好莱坞的喜爱,美国导演约翰·福特当年曾拍过纪录片《中途岛战役》,他的故事这次也出现在了《决战中途岛》中。

以前美国战争电影最爱玩的一个套路,是在战争电影中反战,这种潮流现在已经在好莱坞的输送下成了一种世界潮流,一直作为历史上被侵略国家的中国,许多中国战争电影也往往挂上了反战的招牌,但你看,今天美国人不再反战了,所以在这部电影面前,不但中国导演们不会了,中国观众们也不会了,正如人们长期听说和看见假的东西,冷不丁给他们真实的东西,他们且得适应一会儿呢。

当年作为仇敌的美国和日本,现在已经是两个最铁杆的共进共退的盟国,就差穿一条裤子了,但是我们看这么多年来,在讲到爱国主义,讲到美国精神时,好莱坞向来对日本人毫不客气,美国的二战电影里的日本军人,不会因今天的日美友好就变成另一种历史评价,法西斯就是法西斯。相比之下,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差得太远。比如今年是新中国建立70周年,出了一些爱国主义战争电影,但最应该拍的,我看就是抗美援题材的,却一部都没有。

而接下来我要说的,才更有趣。据说这部电影的剧本完成之后,在美国一直找不到投资,耽误了好些年,最后还是中国的两家电影投资商,拿出了8900万美元,请来了大导演罗兰·艾默里奇,盘活了这部美国的爱国主义大片。我们知道,中途岛战役是美国战胜法西斯日本的经典战役,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捍卫,中国资本能参与投资这也算是一种光荣。但我还想说的是,既然我们中国人已经这么有钱,为什么不能投资到抗美援朝这类题材的电影中去呢?去彰显我们自己的光荣呢?表达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呢?

 

 

 

2019年11月13日,为《司马平邦说》节目而作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